【食安科普】無“畸”之談 科學話水果之——畸形
大家在買水果時,可能都見過手掌狀的草莓、雙生車厘子,或是裂開的桃子。對于這些“不走尋常路”的水果,有人懷疑是“植物癌癥”會致癌,也有人認為用了過多激素有害健康,還有流傳“歪瓜裂棗更好吃”的說法。這些觀點是否正確?其實畸形水果背后藏著不少科學知識,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。 在此之前,先給畸形水果一個定義:指在形狀、大小、顏色、質地或整體形態上明顯偏離該品種典型特征或質量標準的果實,常由環境、授粉、營養、病蟲害、生理、遺傳或人為因素引起。本質上,它是果實正常發育過程失調的結果,其判斷既基于生物學規律,也受市場主觀標準影響。 一、畸形水果是怎么來的 畸形水果其實很普遍,只是市面上銷售的已經過篩選,日常不易見到。其產生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 (一)授粉受精不良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?;ǘ淙舨荒芫鶆?、完整完成授粉受精,果實各部分發育會不同步。比如花期遇連續陰雨、低溫或大風,昆蟲活動減少,會導致授粉不均;高溫、干旱等逆境還會降低花粉活力,最終子房中僅成功受精的部分膨大,未受精部分生長停滯,形成草莓“雞冠果”這類畸形果。 (二)環境影響 溫度、水分、光照的劇烈變化均會導致果實畸形:花期或幼果期遇低溫霜凍,會直接損傷花器與幼果組織;高溫干旱則干擾植株正常生理代謝;果實膨大期若由干旱突然轉為大水澆灌,內部細胞迅速吸水膨脹,易撐破外果皮成為裂果;連續陰雨天導致光照不足,則易導致養分積累不夠引發發育異常。 (三)植物激素失衡 植物激素是調控果實發育的關鍵信號。不當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會打破平衡,導致番茄出現“空洞果”“尖嘴果”等畸形。此外,病毒病或螨蟲、薊馬等害蟲早期危害花芽或幼果,也會干擾內源激素分泌,形成如病毒番茄的“鬼臉果”。 (四)營養元素缺乏或失衡 營養供應問題直接影響果實發育。鈣是細胞壁的重要成分,缺鈣會使細胞壁脆弱,引發番茄、辣椒的“臍腐病”及裂果;硼影響花粉管伸長與授粉過程,缺硼可致授粉不良而形成畸形果。反之,過量施氮肥會使植株徒長,與果實爭奪養分,并影響鈣、硼等元素吸收,間接導致畸形。 (五)物理損傷 幼果生長中受機械損傷也會畸形,比如被枝葉持續刮擦、遭冰雹打擊、被昆蟲咬傷或人為損傷后,受傷部位生長受阻或木栓化,健康部位繼續生長,這種不平衡會導致畸形,如常見的“偏斜果”(lopsided fruit)。 (六)遺傳變異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等遺傳因素可致果實形態、大小與結構顯著偏離正常。植物會在自然條件下偶然出現遺傳變異個體,或者因人為進行物理輻射或化學手段誘發變異。售價不菲的白色草莓,就是因為合成顏色的基因發生了突變,致使果實無法產生紅色,最終呈現出白色外觀。 (七)人為造型 除上述客觀因素外,也有主動定向誘導水果產生外形畸形的情況:出于觀賞、獵奇或文化需求,可通過模具、化學干預等方式人為制造畸形果,例如方形西瓜、帶字蘋果、“福娃人參果”(實為黃瓜)。但這類果實性價比低、風味較差,消費者若無明確需求,不必為奇特外形支付溢價。 二、畸形水果的傳言 面對外表不佳的水果,消費者天然會產生抵觸情緒;加上負面傳言廣為流傳,一些觀點被以訛傳訛,不僅影響消費選擇,也令果農蒙受損失。下面我們拆解三個常見傳言: (一)畸形水果中的激素超標嗎? 傳言:畸形水果是過量使用激素導致的,吃了對人體有害。 真相:批量出現的畸形果需警惕,但偶發畸形多由自然因素引起。 結合前文畸形果形成原因可知,畸形果可作為判斷種植過程可能使用過量激素的線索之一,但不能作為唯一依據。激素過量“可能”導致特定畸形,但畸形“不一定”源于激素過量。 (二)畸形水果受過核輻射? 傳言:水果受到輻射產生畸形,吃了可能致癌。 真相:畸形水果與有害輻射幾乎無關聯。 傳言源于對核事故的情緒化解讀和科學概念混淆:若果樹真受到高劑量輻射,細胞會壞死無法結果,而非“結畸形果”。為防范放射性污染,中國海關對進口食品實施放射性檢驗,并禁止某些敏感地區食品輸入,無需過度擔憂。 (三)“歪瓜裂棗”更好吃? 傳言:“蟲桃爛李,好吃無比。” 真相:有一定道理,但比較片面。 受病蟲害影響的“歪瓜裂棗”,在逆境脅迫下乙烯加速合成,促進糖分積累,成熟更早,風味較早顯現。因此,在同批果實中,它們可能相對更好吃。但如今優質水果供應充足,這類果實已難進入市場。 面對畸形水果,消費者最關心的莫過于安全性。我國對上市水果有嚴格質量安全標準,僅因授粉不良、物理擠壓等自然原因造成的畸形果,其安全性和營養價值與正常水果無異。但批量出現、外形夸張的畸形果需警惕可能激素過量;病蟲害致畸且果肉腐爛的應丟棄??傊?,判斷畸形果能否食用,關鍵看品質而非外形。 三、畸形水果的商業價值 畸形并非全無價值。農業史上,一些畸形果經選育成為特色品種,實現“逆襲”;也有果農通過人為致畸,打造視覺效果,將畸形轉化為賣點,進軍高端禮品與獵奇市場。更有商家將本可能被丟棄的“丑水果”重新包裝,另辟蹊徑做成小資風格的生意。 (一)品種選育 農業生產中,畸形是需規避的問題;但在農業育種中,畸形本質是果實或植株在遺傳、環境或人工干預下的變異,常為育種提供珍貴素材——育種者可從中篩選兼具優良性狀的變異,經選育固定為特色品種。最經典的是染色體工程培育的“無籽西瓜”,其不育性本是生殖畸形,卻因食用方便成為市場寵兒。 (二)外觀造型 通過模具、貼紙等可控物理干預,可以改變果實形態,提升商業溢價。比如人形“人參果”的吉祥造型成為贈禮佳品;帶“福”“壽”字樣的蘋果,能契合節慶消費需求。這種“形態定制”不影響食用安全,還通過差異化形態創造多元價值,開辟了禮品、文創等細分市場。 (三)“廢物”利用 美國因消費者“審美偏見”,每年有約1000噸外形瑕疵但品質優良的水果被浪費。2018年,Misfits Market抓住商機,將“丑水果”變廢為寶:品牌直接與農場合作,低價收購這類滯銷水果,通過訂閱制生鮮盒賣給消費者,價格比超市低約30%。該品牌不強調“丑”,而是通過菜譜分享、廚師合作等方式,展示其美味,扭轉消費者偏見。這一模式不僅減少了食物浪費,還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商業價值。 可見,“不完美”中常蘊藏機遇。從選育到造型,再到重新定義,對畸形的每一次創新利用,都在拓展市場邊界,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。 冷知識時間——方形西瓜 方形西瓜又稱立方體西瓜,由日本人小野友之于1978年培育成功,是日本香川縣善通寺市的特產,還曾獲得美國專利。據當地農協介紹,最初培育目的是節省冰箱空間,便于儲存和取用。 國內也有及時跟進試種,文獻記錄可追溯到1985年。但這種“藝術品西瓜”,直到2000年左右才火爆起來,單個售價一度高達上千元人民幣,甚至被日本當作奢侈品出口。 為了保持完美方形,果農通常會在西瓜徹底成熟前將其采收,使得甜度不佳,方形西瓜更多是憑借其獨特造型和超長存放時間被用作裝飾。2015年前后,方形西瓜因口感遠低于預期,加上種植成本高、農藥使用頻繁,導致市場熱度驟降,到2018年國內種植戶已不足鼎盛時的5%。 方形西瓜的興衰證明,缺乏品質支撐的農產品創新難以持久。農產品改良應遵循“品質>外觀>噱頭”的價值排序。 四、后記 至此,相信大家對開頭的疑問已有答案?!盎巍痹诙鄶等粘Ec社會語境中是貶義詞,因它與“缺陷”“不健康”緊密關聯,但在生物學、農業科學等領域,它則是中性術語。 消費者買水果,自然想挑外表光鮮的,這也是直觀判斷果實質量的首要參考。但水果世界豐富多彩,畸形水果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,都客觀存在。希望這篇科普能讓大家對畸形果有更全面、科學的認知——它們并非洪水猛獸,多數只是“長得不好看”的普通食物。我們既不必因“顏值”歧視造成食物浪費,也不應被營銷噱頭誤導交“智商稅”。(供稿:省質檢院)










公安機關備案號:43010302001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