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湖南日報】你的外賣“上鎖”了嗎?“食安封簽”推廣逾半年喜憂參半
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成輝 見習記者 李志 點外賣時,您是否注意到袋口那張小小的貼紙?它被稱為“食安封簽”,如同給外賣加了一把“安全鎖”,既保障了配送途中的食品安全,也封存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。在今年“3·15”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系列活動中,我省正式推廣使用“食安封簽”,轉眼已半年有余,落地執行情況如何?記者日前就此展開調查。 “食安封簽”推廣使用不平衡 近3個月以來,記者在省城長沙五一商圈、四方坪、大學城等區域隨機走訪了32家外賣店鋪,并通過網絡平臺隨機購買北辰三角洲、富興時代廣場、五一廣場等區域28家店鋪的外賣,以了解“食安封簽”推廣使用情況。 在泊富廣場“盛香亭”熱鹵店,店員邊打包邊向記者展示統一設計的封簽:“每單必貼,這是硬性規定。”在五一商圈、中山亭核心地段,記者走訪了10余家連鎖品牌餐飲店,發現“食安封簽”使用已鋪開。這些店鋪大多配備了統一定制的封簽,部分店家還將封簽設計與品牌形象相結合,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識別。 然而,記者在四方坪夜市和大學城附近走訪時,發現這些街邊小店封簽使用情況截然不同。“忙起來可顧不上貼封簽。”大學城一家熱鹵店老板邊用塑料袋打結,邊用訂書釘固定外賣單,他坦言,“這樣也挺牢靠的。”“我常點外賣,發現品牌連鎖店和有堂食的店往往有那紙封簽,而大多小店還是老樣子。”劉女士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。這一說法在記者后續的調查中也得到了驗證——實地走訪的32家店鋪,有17家使用“食安封簽”,其中11家位于核心商圈。 相關數據證實了這一差異。今年第三季度,全省使用“食安封簽”的經營主體新增22858家,較上季度增長14%,其中餐飲集中街區、重點商圈新增使用6793家,“食安封簽”使用率達52%。數字清晰地勾勒出食安封簽推廣使用不平衡現象。 “三大心態”阻礙封簽普及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,“食安封簽”正逐步滲透全省餐飲行業,但推廣進程仍受多重因素制約。數據顯示,截至9月底,全省總體使用率已提升至41%,但在中小商戶中明顯遇冷,普遍存在“太麻煩”“沒必要”“有顧慮”三種心態。 “太麻煩”:新增環節增加負擔。在四方坪一家奶茶店,記者看到店員正用透明膠帶快速封貼外賣包裝。當問及為何不使用“食安封簽”時,店員從抽屜里翻出積灰的封簽卷解釋:“用膠帶更方便,這個太麻煩。”有此心態者甚眾。小商戶往往人手緊張,高峰時段訂單密集,貼簽步驟被視為拖累效率,而采用透明膠帶、訂書機等操作更為便捷,成為他們的首選。 “沒必要”:慣性思維難以打破。在中山亭街巷里的一家餐廳,老板對“食安封簽”一臉茫然。記者出示樣品后,他拿起訂書機反問:“用這個不一樣嗎?還更省事。”將傳統封口方式與專業封簽畫等號的認知并非個例。中山路一家烤鴨店老板直言:“從來沒出過事,也沒顧客投訴,何必多此一舉?”“無事即安全”的思維定式,讓商家缺乏改進包裝密封方式的動力。 “有顧慮”:封簽反成投訴“導火索”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本應搭建信任橋梁的封簽,在個別商家反而引發了新的信任危機。有商家吐露:“那紙封簽很容易翹邊破損,顧客反而覺得有人動過,竟投訴我們!”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,一家曾因封簽破損遭投訴的面包店老板,如今采取的應對方式是用訂書釘在袋口釘三次,“至少不會因為封簽問題被冤枉”。 助力“無簽不售、不送、不收” 如何讓這把“安全鎖”真正鎖住食品安全?走訪中,記者聽到最多的是關于“封簽提質”的聲音。針對封簽易破損、難開啟等問題,不少商家直言:“如果不增加成本,能改進封簽材質,我們更愿意使用。”市民韓女士則從消費者角度提出期待:“訂書釘封口,易傷手,膠帶太難撕,希望封簽既安全又方便。”這些建議指向封簽設計既要保證密封性,又要便于開啟;既要控制成本,又要確保質量。 “要讓商家切實看到封簽的價值。”一位連鎖餐飲門店負責人指出,“除保障食品安全外,完好的封簽實際上是企業形象的展示窗口,能夠增強消費者信任感。”長沙某螺螄粉品牌的試點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:50余家門店,外賣訂單占比60%,試點使用封簽后,包裝破損投訴減少20%,客訴率累計下降32%,平臺評分提升0.6分。這一效果還帶動其他品牌咨詢封簽使用。 業內人士認為,“食安封簽”從有形覆蓋走向有效使用,需要多方協同推廣。外賣平臺可通過技術手段優化使用流程、提供必要激勵;監管部門應完善標準規范,建立更清晰的糾紛處理機制;餐飲商家當轉變觀念,將封簽使用視為提升服務品質的重要一環。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呼吁,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、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、食品行業協會和外賣配送員,應積極推動“食安封簽”落地,切實履行各環節、全過程的食品安全職責,促進網絡餐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。同時,倡議廣大消費者積極參與到“食安封簽”推廣使用中來,讓“訂外賣、看封簽”成為消費習慣,加快形成“無簽不售、無簽不送、無簽不收”的消費共識。
公安機關備案號:43010302001013